少兒編程 > 文章資訊 > 機器人 > 張薩拉:中國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
張薩拉:中國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
童程童美 2017-03-21
在人工智能研究與產業化方面,中國的大學和產業巨頭們正在超越美國同行。每年冬季,都有數百位來自世界各地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者來美國參加人工智能促進學會(Associa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AAI——觀察者網注)年會。
摘要在人工智能研究與產業化方面,中國的大學和產業巨頭們正在超越美國同行。
每年冬季,都有數百位來自世界各地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者來美國參加人工智能促進學會(Associa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AAI——觀察者網注)年會。但最近的一次年會在會期上出了一點小狀況。本來定于2017年1月下旬在新奧爾良召開此次年會,但顯然這個時間中國人正在過春節(2017年1月27日是中國的農歷除夕)。
要是在過去,中國春節根本不可能影響年會的會期,但現在該會議已經不能沒有中國人的參與,中國人已經成為該學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年會不得不改期。“其實換位思考,應該沒有美國人希望年會在圣誕節那天召開吧?我們最終修改了會期,甚至為了將會期推遲一周還改租了另一個會場”,AAAI主席蘇巴勞·卡姆巴哈帕蒂(Subbarao Kambhampati)說。
AAAI的2017年年會最終改在了舊金山舉行,上周才結束。中國的與會者果然沒有令人失望,他們在這個一直被美國人主導的會議上表現不俗,拿出了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被會議接受的中國論文數量幾乎與美國持平。“回想三四年前,當時中國的人工智能科研成果還沒有如此搶眼,他們的進展如此之快,非常令人驚訝”,卡姆巴哈帕蒂主席說。
中國百度公司已經推出了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產品,而且該產品在聲音識別準確度方面甚至超過了人類(圖片來源:美國《大西洋月刊》)
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進展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2016年10月,當時的奧巴馬總統公布了一項關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戰略計劃”,該計劃提到,在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熱門分支“深度學習”方面,美國的論文不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取代美國的到底是哪個國家呢?當然是中國。
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崛起還不只限于學術研究,在產業化方面,中國的科技企業也在發力。中文搜索服務供應商百度、打車服務供應商滴滴以及推出了即時通訊APP“微信”的騰訊都建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實驗室。由于這些公司的用戶群體非常龐大,他們在訓練人工智能形成某種規律性反饋方面有著海量數據支持的巨大優勢。
就像微軟和谷歌一樣,中國科技公司看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廣闊應用前景。在未來幾十年里,這項技術的發展將為從人臉識別到汽車自動駕駛等諸多創新技術奠定基礎。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表示:“我幾乎想不出有什么產業會不受人工智能技術的顛覆性影響”。吳恩達曾發起創立了線教育平臺Coursera和谷歌的深度學習部門Google Brain。而如今,他在美國加州硅谷的森尼韋爾(Sunnyvale)主持中國百度公司的人工智能研究項目。
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迅猛發展某種程度上應歸功于中國政府對高校科研活動的大筆投資。在過去10年里,中國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正如中國政府2016年3月公布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所揭示的,基礎科學與技術研發仍將是政府撥款的主要方向。
卡姆巴哈帕蒂主席表示,自己最初在人工智能國際會議上見到中國學者時,記得他們都來自清華、北大等頂尖高校,相當于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而現在的參會者則來自全中國各類研究機構,不再局限于一流學府。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最近是個特別熱門的研究領域,“中國在應用機器學習方面的科研人員數量出現了大幅增加”,卡姆巴哈帕蒂主席說。而時任總統奧巴馬2016年10月公布的那項關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戰略計劃”也提到了這一點。
另外,中國科技企業也在高校科研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香港科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楊強(音譯)就在與騰訊公司合作,而且他實驗室的學生也獲得了騰訊獎學金的資助。這些學生還從騰訊開發的即時通訊APP“微信”獲得了海量數據,據說這款APP幾乎包括了美國人日常使用的Facebook、iMessage和Venmo三者的所有功能。楊教授表示:“進行人工智能研究時,如果沒有合適的平臺以及大量數據支持,測試就無法進行”,這也揭示了為何中國大學里的人工智能研究項目與產業界的合作是如此重要。而做為回報,騰訊公司也從與大學的合作中接觸到了最具創新性的科研成果。當然,這個實驗室的一些學生畢業后進入騰訊相關部門工作也是順理成章的。
“一些最具創意的網絡架構(network architecture)創新都是在美國做出的”,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表示。這意味著,雖然中國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的數量在快速增長,但一些最基礎的研究工作還是美國完成的。據了解,中國科研人員最擅長的是在某個創新思維上(比如說機器學習)就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實現突破并撰寫大量論文。
吳恩達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研究在中國的不斷成熟,中國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研群體。最近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結束的一場國際會議上,吳恩達表示他曾看到用中文寫的一些會議談話記錄在中文圈子里廣泛流傳,然而卻并未發現相應英文版本。語言問題已經造成了一種信息上的不平等:中國科研人員一般都通曉英文,他們可以第一時間獲悉英語世界的科研進展;而在另一方面,英語世界的科研人員卻對中國人的進展一無所知。
“中國人對英語世界里發生了什么有很深入的了解,但西方卻對中國人的進展一無所知”,吳恩達說。他指出,百度公司已經推出了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產品,而且該產品在聲音識別準確度方面甚至超過了人類。而當谷歌和微軟分別推出類似產品的時候,他們卻獲得了比中國公司更高的關注度。
2016年9月1日,百度公司發布了一個名為“百度大腦”的項目,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人腦,已經可以做到兒童的智力水平(資料圖)
在將新產品推向市場時,中國公司通常比美國要快得多。“在中國,工作的進展要比硅谷快”,吳恩達說,“如果你在中國發現了一個商業機會,留給你做出反應的時間窗口通常是非常短的,比美國短得多”。
香港科技大學的楊強教授將這一現象歸結于中國高度競爭的環境。以微信為例,這款手機APP圍繞二維碼(QR codes)構建了聊天、支付、交友等多個功能,現在微信已經成為相當多中國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手機應用,這種程度的客戶忠誠度對美國的社交媒體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騰訊公司的產品經理對客戶的喜好非常敏感,他們能根據客戶需求迅速在產品上應用新的技術,通常周期都非常短”,楊教授說。為了保持競爭力,中國公司已經準備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他們的產品。當然,中國公司是否將帶有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還有待觀察,但為了爭奪中國客戶,他們已經在國內這樣做了。
在學術界,AAAI已經采取措施確保中國研究人員能順利參會。雖然中國農歷新年的時間每年都不同,一般在1月或2月,而AAAI年會的會期也定在這段時間,不過今后兩者不可能再發生沖突了。